不銹鋼金屬雕塑的社會因素
如果說工業革命帶給人們的是欣喜與期待,是一種對于工業時代的歌頌和贊揚:那么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則是痛苦與絕望,一種對于機械文明的反省與思考。如前文所述,20世紀初的西方人還處在一種對科學和技術的無限憧憬與贊揚之中,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文明進步的表象之下隱藏著社會內在的問題與危機。而正是由于文明進程的加速發展,使得不同國家間的經濟與技術實力產生差異,這種差異同原有的歐洲秩序發生矛盾,最終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代價是慘重的。以“一戰”為例,“各交戰國共動員了7350萬人參戰,其中陣亡人數為1000萬,這個數字相當于此前一千年間歐洲發生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轉載請著名出處,玉海雕塑:http://www.456990.com。
人們發現從“一戰”開始使用毒氣、機槍、燃燒彈及開花彈到“二戰”中的原子彈,這些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無不是原來所崇尚的科學和技術所賜。原本令人期待與欣喜的科學與技術已經被異化成野蠻殺戮的邪惡武器。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同時也使人們清醒地意識到他們所贊揚和歌頌的工業文明距離邪惡與野蠻其實僅一步之遙。?然而,這樣的社會背景卻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的契機如果說戰前藝術家創作金屬雕塑是一種對于工業文明成果的由衷贊許與期待,那么,戰后的金屬雕塑則是人們對于戰爭、對于原來所崇尚的機械文明的反省與思考。即使依然是頌揚和向往,也往往充斥著一種思辨的氣息。
而金屬材料(特別是鋼鐵)本身就具有一種敏感和空靈之美,正好契合了藝術家的心思。?而且,由于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面極廣,歐洲多數大中城市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以往那些公共藝術或者園林雕塑大部分被毀,城市面臨重建。這就為金屬雕塑藝術家提供了機會此外,戰爭造成城市凋敝,傳統的雕塑材料如青銅、石材等已經成為一種成本高昂的材料。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家們把目光投向戰爭遺留下來的大量的廢棄鋼鐵上,再加上金屬切割焊接及壓縮等工藝的成熟和廣泛應用,使得金屬逐漸成為人們青睞的理想雕塑材料。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時期,人性泯滅、道德淪喪。
而正是這種槽糕的社會狀態為現代藝術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契機,同時也為現代金屬雕塑創作語言的轉向提供了可能。如果說工業革命促使現代金屬雕塑在20世紀初逐漸誕生,那么兩次世界大戰則使得現代金屬雕塑在戰后逐漸進入成熟期。如您對不銹鋼金屬雕塑的社會因素感興趣,可繼續跳轉了解玉海雕塑公司其他文章,或前往玉海雕塑廠交流。